《战国策》里有一个"焚券市义"的典故,讲述了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替他去薛地收债,对于无力偿还债务的民众,冯谖"焚无用虚债之券,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"。这样,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,换得民心,留下了千古佳话。
清代乾嘉时代,吕四古镇刘氏家族的刘人凤也曾有过"焚券市义"的善举。
吕四刘氏家族以漕运起家,在吕四置船从事海运和盐业,富甲通州。张謇所撰《刘君墓碣》载:"有清乾嘉之世,淮南北盐业之盛冠一国。而扬州所谓八大商者尤有名。南通吕四刘椿龄其一也"。
刘氏家族不但财力雄厚,而且也以文学治行闻于当时。据方志记载,刘氏家族收藏丰硕,其收藏涉及海内奇书,古籍善本,名人字画等。清代文人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则称:"淮南藏书,以吕四刘氏为最。刘椿龄字华荫,刘宗鼎字贡九,皆名诸生"。刘氏丰硕的藏书令当时维扬一带的士林惊叹不已,纷纷前来观摩欣赏,吟诗唱和。
刘氏家族不但德行高雅,而且有乐善好施的古代遗风,因此多次受到州府及朝廷旌表,先后有11人被诰赠。《民国南通县图志》赞叹其"清二百数十年,吕四之旧族雄于资者,首推刘氏。数以财拯济乡人,吕四至今犹艳称之"。今天的鹤城民间,依然流传着刘人凤,人麟,人骥等人的义举佳话。
刘人凤,字舜仪。以例贡生授候补州同。吕四场西门桥年久失修,河深水盛,场人行走不便,苦不堪言,刘人凤遂个人捐资修建了"仁寿桥",方便了南北行人。
乾隆16年,吕四场闹饥荒,刘人凤与弟弟刘人麟,刘人骥商议赈灾。他派刘人麟雇用大船前往江南太仓买米,刘人骥则前往山东购买豆饼杂谷。乾隆21年,吕四场又闹饥荒,刘人凤捐出数百石稻谷,亲自率领儿子刘志蕃,侄子刘志芳在真武庙发放粮食。吕四场北遭遇火灾,二十余家房屋化为灰烬,妇孺露宿于街头,刘人凤目睹惨况,遂腾出府内空房让百姓居住,翌日又紧急施工,为灾民搭建房屋。其他如修庙,铺街,施药,施棺之类的善事不胜枚举。刘人凤一生救助乡民,从不求报。临终之时,他嘱咐二子把乡民借他钱物的借券悉数烧毁。这等义举传遍了州县,为此通州知州王敬亭赐匾"同善维风"高悬于刘氏宗祠,以表彰刘氏三兄弟的义举。
据《通州直隶州志,列女传》记载,刘人骥之孙媳妇潘氏也是乐善好施,宅心仁厚。潘氏是刘人骥之孙刘鹤龄之妻。刘鹤龄,字云皋,号阆书。为人谨约恭默,风度厚重。由例贡生授工部屯田员外郎,世称"刘屯君"。后改任户部浙江司郎中,湖北宜昌知府。志书称其"勤于政务,明折疑狱,有古循吏风。精书法,能文善画,政暇喜戏梅作竹"。
潘氏因刘鹤龄官居知府而被诰封恭人。吕四场濒临大海,饮水苦咸,尤其到了夏季,更为严重。潘氏命人在场内开凿了5口深井,引来淡水供乡民饮用。寒冬腊月,她常常让仆人熬粥数锅,在夜深之时去看街头巷尾可有饥寒无家可归之人,若有,则施粥于他们,而不告诉他们是何人所施。乾隆46年,海潮决堤,漂尸遍野,潘氏率领家人前往海堤为死者入殓,若有残活者,则急忙施救。乾隆51年和嘉庆3年,吕四场大饥,到处是饥民,潘氏命人在路边凉亭设置救助点。潘氏79岁卒于场,民众悲痛不绝,自发为其守灵。
《左传》里有"及子产卒,仲尼闻之,出涕曰:古之遗爱也"。吕四刘氏虽然早已是"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"。但是刘氏家族的"古之遗爱"精神至今仍在鹤邑大地广为流传。